夏不積水,冬不積雪,既能涵養水分,緩解熱島效應,也能減少排水壓力,透水性、保水性、抗壓強度、耐磨性及抗凍性都優于傳統建材的透水磚在金融街遭遇了攔路虎,其原因在于產權:在金融街更換透水磚需要投資數十萬以上,這筆資金需要產權單位負擔一半,可能有困難。這導致,在“‘金融街’何時能換透水磚還是未知數”。
說實在的,這樣的困難可以理解,站在“大我”的角度講,維護環境,確是人人有責,但站在“小我”的角度講,面對一大筆額外的資金支出,誰都難免會皺眉頭。我們相信,只要是涉及產權問題、投入問題,在推廣透水磚的過程中,類似的問題還將遇到很多。
但是,好東西的推廣不能因為困難而停頓下來。據記者調查,整個北京,到目前為止,透水磚的鋪設量也就僅僅60000平方米,20個金融街而已,在整個北京市區,即使繞過金融街之類的產權障礙,也仍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我們認為甚至應是主要工作。相關部門如果能夠先將那些大量的,沒有產權障礙的公共區域改為透水地面的話,不但加快了節水型城市的建設,積累了經驗,而且還能為更多的金融街的產權單位做好示范工作:整個世界都透水了,您還好意思自個兒扛著?在德國提出的雄心勃勃的城市透水計劃(把80%的城市面積改建成透水地面)中,首先實施的就是公共區域,比如: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和郊游步行路、公共廣場等。
透水磚是個好東西,上世紀80年代,北京市就開始了透氣透水路面研究,直到今天,北京才鋪設了60000平方米的透水磚,與德、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這好東西的普及速度確實有點慢,再綜合前面提到金融街難題,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透水磚的普及在北京來說,雖不是大事,但也是件頗為復雜的工程,相關部門在行政中,除了積極倡議、出臺政策之外,亦應多方調研,綜合考慮,慎重對待。比如,人行道、停車場和居民區都要透水化,但這三種地面功能又各不相同,有的要兼顧行路,有的要透水好,有的可能要植草,有的要美觀,地面改造目的雖無二致,實施起來卻大有不同,必須規劃在前。
總結之前城市建設的一些教訓,我們還應注意,透水磚的普及雖然對北京很重要,但并不意味著要無限制的大干快上,要規劃在前,就意味著相關部門需要準確掌握我們城市中適宜鋪設透水磚的地面總量,既要保證鋪裝的效率,又不浪費。
顯然,政府在這項工作中是當之無愧的主導,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忽視市場的推動力量。在很多時候,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甚至比單純行政的力量更強大,試想,如果各產權單位都能認識并從市場得到既節水又美觀又實用又經濟的透水磚,他們怎么會棄而不用呢?近年來,在居民生活當中,我們已經普及了不少新鮮事物,比如ic電表、售電卡、售水卡、售氣卡等,我們希望透水磚也能像這些一樣普及到市民生活當中去———當然,這種普及必須是陽光的,沒有內部交易的,拒絕小集團利益的。
對于缺水的北京來說,留住雨水、廣泛鋪裝透水磚已是當務之急,每一個熱愛北京的市民都希望身邊的透水磚能夠慢慢多起來,對為此奔忙的幾個政府部門(比如水務局、園林局、林業局)來說,我們的期望其實很簡單:政府示范,群眾配合,市場推動,綜合規劃,陽光操作,拒絕浪費!